知识问答(二)
1、什么是燃烧?
答:着火就是燃烧的开始,并且以出现火焰为特征。燃烧是一种放热发光的化学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但是,就燃烧的过程讲: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是十分复杂,有化合反应,有分解反应;有些复杂物质的燃烧,先是物质受热分解,然后发生氧化反应。
因此,从本质上看,燃烧的本质就是链锁反应。链锁反应机理大致可分为三段:
1.1、链引发:即生成游离基,使链式反应开始。生成的方法有热分解、光化法、放射线照射法、氧化一还原法、催化法等。
1.2、链传递:游离基作用于其他参与反应的物质分子,产生新的游离基。
1.3、链的终止:即游离基的消失,使链的反应终止。终止的原因一般是由于杂质的影响、抑制剂的掺入或游离基撞击器壁等。
2、燃烧必须同时具备,哪些条件?
答:物质的燃烧,有一个由未燃状态转向燃烧状态的过程。分析燃烧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以明显地发现,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即:可燃物、氧化剂和温度(引火源)。
当然,如果进一步深入研究,我们还可以发现,燃烧还有“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之分,而且在必要条件方面“有焰燃烧”,必须在“无焰燃烧”同时具备上述三个条件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未受抑制的链式反应”的条件;也就是说,“有焰燃烧”需要具备四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氧化剂、温度和未受抑制的链式反应。
3、什么是“可燃物”、“助燃物”和“引火源”?
答:为了认识与了解燃烧必须同时具备的条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现就可燃物、氧化剂、温度分述如下:
3.1、可燃物:
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它氧化剂起化学反应的物质,统称为可燃物。
可燃物,从其化学组成分:可分为无机可燃物和有机可燃物两大类。
从其形态分:又可分为可燃固体、可燃液体和可燃气体三大类。
对于可燃固体、可燃液体和可燃气体,这三种形态的可燃物,其燃烧难易程度是不同的,一般是气体比较容易燃烧,其次是液体,最后是固体。
可燃物是燃烧不可缺少的首要条件,是燃烧的内因,没有可燃物,燃烧就不会发生。
3.2、氧化剂(助燃物):
能帮助和支持可燃物燃烧的物质,能与可燃物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被称之为氧化剂。氧化剂具有较强的氧化性能。通常我们所讲的氧化剂(助燃物)是指广泛存在于空气中的氧气和能够提供氧气的含氧化合物与氯气等。
3.3、温度(引火源):
引火源是指供给可燃物与助燃物发生燃烧反应的能量来源。引火源可分为直接火源和间接火源两大类。
①、明火:即,生产、生活中的炉火,灯火,烛火,焊接火,吸烟火,撞击、摩擦打火,机动车排气筒火星、飞火等。
②、电弧、电火花:即,电气设备、电气线路、电气开关等漏电、短路、拉弧与打火,电话、手机、BP机等通讯工具的火花与静电火花(物体静电放电、人体衣物静电打火、人体积聚静电对物体放电打火)等。
③、瞬间高压放电:如,雷击放电。
①、高温:指高温加热、烘烤、积热不散、机械设备故障发热、摩擦发热等。
②、自燃起火:指在既无明火,又无外来热源的情况下,物质本身自行发热、燃烧起火,如黄磷、烷基铝会在空气中自行起火;钾、钠等金属遇水会起火;易燃物质与氧化剂、过氧化物接触起火等。
需要说明的是,具备了燃烧的必要条件后,并不等于燃烧必然发生;因为,在各个必要条件中,还有一个“量”的概念。
4、燃烧有几种类型?
答:燃烧,按其形成的条件和瞬间发生的特点,一般可分为:闪燃、着火、自燃和爆炸四种类型。
5、什么是“闪燃”?
答:闪燃,遇“着火源”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叫做“闪燃”。
闪燃是一种瞬间燃烧现象,其发生的原因是液体在闪燃温度下,蒸发速度不快,液体表面聚积的可燃蒸气遇着火能后,出现一瞬间燃尽,而新的可燃蒸气又来不及补充,以维持其稳定燃烧的现象。
所以我们把这种短暂的燃烧过程叫做“闪燃”;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叫做“闪点”。
“闪点” 就是可能引起火灾的最低温度,而且闪点越低,引起火灾的危险性就越大;因此闪燃往往是火灾的先兆;在消防管理中,对闪燃的现象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下表为几种易燃液体的闪点列表:
液体名称 |
闪点Cº |
液体名称 |
闪点Cº |
汽油 |
-46 |
苯 |
-14 |
乙醚 |
-45 |
甲苯 |
4 |
二硫化碳 |
-30 |
酒精 |
9-11 |
丙酮 |
-20 |
松节油 |
35 |
6、什么是“着火”?
答:着火,不论是固态、液态或气态的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燃点)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持续燃烧的现象,叫“着火”。
“着火”就是燃烧的开始,并且以出现火焰为特征。
物质燃烧时放出的燃烧热,使该物质能蒸发出足够的蒸气来维持其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被称为“燃点”。物质的燃点越低,越容易着火。以下是部分常见可燃物的燃点表:
物质名称 |
燃点C |
物质名称 |
燃点C |
物质名称 |
燃点Cº |
黄磷 |
34 |
橡胶 |
120 |
灯油 |
86 |
樟脑 |
70 |
赛璐璐 |
100 |
纸张 |
130 |
麻绒 |
150 |
棉布 |
200 |
炭 |
180 |
木材 |
250-300 |
豆油 |
220 |
无烟煤 |
280-500 |
7、什么是“自燃”?
答:所谓“自燃”,就是可燃物质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积热不散引起的燃烧,称“自燃”。
自燃,根据热的来源不同可分为“受热自燃”和“自热自燃”两大类。
受热自燃,可燃物质没有接触明火,而靠外部热源的作用,在达到一守温度时发生自行着火的现象,称为受热自燃。如,可燃物在加热、烘烤、熬练、热处理中或者受摩擦热、辐射热、压缩热、化学反应热的作用,而引起的燃烧,均属受热自燃。
自热自燃,由于物质内部发生生物、物理、化学等作用造成积热不散,并引起的自行着火现象,叫做自热(蓄热)自燃。如:湿稻草、油棉纱、褐煤等,在没有外来热源作用下发生的燃烧均属自热自燃。
8、什么是“爆炸”?
答:爆炸,是物质从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另一状态,并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同时产生声响的现象。“爆炸”是由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引起的。
9、燃烧的产物是哪些?
答:燃烧的产物是指,物质在燃烧时生成的气体、蒸气和固体物质,被统称为“燃烧产物”。其中,散发在空气中能被人们看见的燃烧产物叫烟雾,它实际上是由燃烧产生的悬浮固体、液体粒子和气体的混合物。其粒径一般在0.01-10微米之间。
10、物质的燃烧,有什么特点?
答:作为发生燃烧现象要素之一的可燃或易燃物,按其形态可分为“可燃气体”、“可燃液体”和“可燃固体”三大类。
因此,物质燃烧也将根据可燃物的不同形态,呈显出各不相同的特点、:
可燃气体燃烧
可燃气体的燃烧不同于固体、液体需要经过熔化、蒸发的过程,因此具有容易燃烧及速度快的特点。
气体燃烧的方式,根据燃烧前可燃气体与氧的混合状态不同,楞分为扩散燃烧和预混燃烧两大类:
⑴、扩散燃烧,指可燃气体从喷口(管口或容器泄漏口)喷出,在喷口处与空气中的氧,边扩散混合、边燃烧的现象。
⑵、预混燃烧,指可燃气体与氧在燃烧之前混合,并形成一定浓度的可燃混合气体,被着火能引燃所发生的燃烧。这类燃烧往往造成爆炸。
可燃液体燃烧
易燃液体的燃烧是液体蒸气进行的燃烧;因此,燃烧与否、燃烧速率等均与液体的蒸气压、闪点、沸点和蒸发速率等性质有关。如,常温下,液面的蒸气压在易燃范围内时,遇火源,其火焰传播速率快;其闪点高于常温(贮存温度)时,其火焰传播速率就低。当然液体燃烧与否、燃烧速率除了与可燃液体的闪点、贮存温度的影响外,还会受到诸如环境、风速、燃烧热、蒸发热与大气压等的影响。
可燃固体燃烧
固体可燃物必须经过受热、蒸发、热分解的过程,并使固体可燃物上方的可燃气体达到燃烧极限,才能持续不断地发生燃烧。
通常情况下,固体燃烧根据其燃烧方式可分为:
⑴、蒸发燃烧,熔点较低的可燃固体,受热后熔融,然后像可燃液体一样蒸发成蒸气而燃烧,如硫、磷、沥青、热塑性高分子材料等的燃烧。
⑵、分解燃烧,分子结构复杂的固体可燃物,在受热后分解出其组成成分与加热温度相应的热分解产物,这些分解产物再氧化燃烧的过程,被称为分解燃烧。如木材、纸张、棉、麻、毛、丝、热固塑料、合成橡胶等的燃烧。
⑶、表面燃烧、蒸气压非常小或难于分解的可燃固体,因不能发生蒸发燃烧或分解燃烧,当氧气包围物质的表层时,呈炽热状态发生无焰燃烧。表面燃烧属于非均相燃烧,如木炭、焦炭等的燃烧。
⑷、阴燃、没有火焰的缓慢燃烧现象称为阴燃。固体可燃物在空气不流通、加热温度较低或含水分较高时易出现阴燃,如成捆堆放的棉、麻、纸张及大堆垛的煤、草、湿木材等一旦着火后往往一开始会出现阴燃,但随着阴燃的进行,热量的聚集、温度的升高,此时如遇空气导入,阴燃会转变为明火燃烧。
11、“火灾”的定义是什么?
答:凡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都称为“火灾”。
按燃烧的不同对象,“火灾”可分为以下五类:
(1)A类火灾:普通固体可燃物燃烧而引起的火灾。
(2)B类火灾:油脂及一切可燃液体燃烧引起的火灾。
(3)C类火灾:可燃气体燃烧引起的火灾。
(4)D类火灾:可燃金属燃烧引起的火灾。
(5)带电火灾:指带电的电气设备及其他物体燃烧的火灾。
12、“热传播”有哪些途径?
答:火灾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始终伴随着热传播的过程;热传播,是影响火灾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热传播,除了火焰直接接触外,还有三个途径:传导、对流、辐射。
13、什么是“热传导”?
答:热通过直接接触的物体,并从温度较高部位,传递到温度较低部位,叫“热传导”。
14、什么是“热对流”?
答:热对流的定义:热通过流动介质将热量由空间中的一处传到另一处的现象叫做对流。
15、什么是“热辐射”?
…未完待续。
嘉兴市南湖区保安服务有限公司
2010年1月